联系我们
  • 总部电话: 

    0316-2596226
  • 传  真: 

    010-62787884
  • 邮  箱: 

    gaoguodongb@enn.cn
  • 总部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经济开发区新智能大厦新奥科技园D座

专家团队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团队

冯宗炜- 森林生态学家和环境生态学家

院士——森林生态学家和环境生态学家
      冯宗炜,男,汉族,1932年9月13日出生,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1957~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进修。曾任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所长,现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顾问、《生态学报》主编等职务。长期从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主持中科院1986~2000年环境与生态规划研究,为该领域的战略目标、方向任务及生态网络建设提供科学基础。开拓了我国酸雨生态影响和生态恢复工程的研究领域,首次定量提出我国酸雨区农、林生态系统危害损失和受害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配套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荣获中科院竺可帧野外工作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及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人物事迹
      冯宗炜从事森林和环境生态研究六十年,为我国生态网络建设提供了蓝图,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冯宗炜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南京林学院林学系。1955年,他参加了由中国和前苏联两国科学院合作的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项目,,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在此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都参加了这次考察, 中国方面的有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水利部副部长冯仲云、植物学家刘慎谔、土壤学家宋达泉、林学家朱济凡、王战等,在他们的指导下, 冯宗炜的理论和实际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紧随这些著名专家深入到大江源头、原始林区,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考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他们的指导下,冯宗炜撰写并联名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大胆提出了修改当时在东北林业生产上盛行的“顺序带状皆伐”的做法,并提出改皆伐为择伐的建议。1957—1958年他赴苏联进修学习,回国后,他组织考察队的专业人员深入长白山原始区开展温带阔叶红松林、亚高山云冷杉林和岳桦等的林型研究,以及参加东北植被区划的研究工作。
   1960年初,他率领一支由森林、土壤、气象、植物、微生物、木材等学科组成的研究员,深入湘黔交界山区的我国杉木中心产区——湖南会同林区,总结群众栽杉和营林的速生丰富经验。在冯宗炜的带领下, 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湖南会同广坪杉木林区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实验站, 率先展开了对我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长期系统观察。他们通过大气降水、植被和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输入、输出关系的定位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揭示了杉木纯林连载地力退化的机理, 发现在主伐年龄段( 20- 30 年) 的杉木纯林, 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仍然是大于年归还量, 入不敷出, 导致整个林区仍处于营养消耗状态。这一发现不但从理论上解释了杉木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 冯宗炜和同事们进而在南方林区又进行了长达8 年的多学科的综合定位研究, 最终培育筛选出了一种具有高生产力和生态协调的杉木、火力楠针阔叶混交林,解决了杉木纯林连栽、地力退化、生产力下降的难题。
  冯宗炜是我国酸雨研究奠基人之一。1983年,冯宗炜应中国科学院的聘请担任中国科学院(1986—2000年)环境生态规划专题研究组组长。 1985 年, 冯宗炜在中国科学院主持了一个研究酸雨的大型项目。当时,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随之而来的就是酸雨现象的出现和日益严重, 我国南方成了继欧洲、北美后世界上第三大酸雨区。冯宗炜在做酸雨项目时不仅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理论和方法, 而且分析了我国与国外酸雨的共同与不同特点, 他率领跨学科的专家, 深入南方山区、林区、农村和城市, 实地调查了1 1 省( 市) 1 3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酸雨对森林、农作物的危害面积、减产幅度和经济损失。通过第一手数据的分析, 冯宗炜发现酸雨对我国南方农业的危害, 并不像国外有些专家所推测的那么严重。其中有个重要原因, 便是我国南方种植水稻为主, 水稻的抗酸能力很强,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冯宗炜的研究总是能够把学科的前沿和国家的需求相结合, 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富有实际应用价值。他们课题组研究酸雨和二氧化硫复合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抗酸农作物和树种的筛选,以及受酸雨危害的马尾松林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等研究成果, 被农林生产和绿化部门所采用, 南方区域酸雨敏感性和临界限负荷的研究成果, 也被国务院批准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方案采纳。他们的酸雨研究成果也得到国内外同行学术界的肯定, 很多研究文章都发表在了国际SCI 或国内核心刊物上。由于他长期从事森林环境与生态恢复工程的研究,阐明了我国酸雨的生态影响机制,率先研究杉木连栽地方退化机理和生态恢复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
      冯宗炜主持中科院2000年环境与生态规划研究,为中科院该领域研究战略提出蓝图。是最早提出改大面积皆伐为择伐,保护东北天然红松林的学者之一,并为保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和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生态恢复工程献计献策,受到国家高层领导重视。
      冯宗炜研究员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善于将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相结合,生态环境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跨学科重大问题。曾获国家及部级一、二等奖6项,发表专著8部,论文95篇,培养博士,硕士生14名,曾连续当选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学术带头人。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论著及文献信息  
     [1]Feng Zongwei, Wang Xiaoke, Wu Gang. Biomass and production of chinese forestry ecosystem.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9.
     [2]Feng Zongwei, Cao Hongfa, Zhou Xiuping, et al. Effect of acid deposition on eco-environment and its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9.
     [3]Feng Zongwei, et al. Effects of acid deposition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ir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in China. J. Environ. Sci., 2002,14(2): 227-233.
   [4] Jin Minghong, et al. Impacts of ozone on the biomass and the yield of rice in open-top chamb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2001,13(2):233-236.
     [5] Tao Fulu,Feng Zongwei.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nsitivity to acid deposition in South China.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0,118:231-243.
     [6] 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3-16.
     [7]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黄宇.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25   (3):513-519.
     [8] 单运峰,冯宗炜,陈楚莹.模拟酸雨对七种森林植物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9,9(3):274~276.
     [9] 张红星,王效科,冯宗炜,宋文质,刘文兆,李双江,庞军柱,欧阳志云.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生态学报,2008,28(12):6189~6196.